基于“放管服”视域下的高校报账路径探析
黄冈师范学院 王丽 管中柱
【摘要】随着我国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一方面高校资金量不断增大,高校收入多样化,支出复杂化,导致财务业务量激增,高校财务部门前台的工作愈加繁重,另一方面国家对高校资金管理趋于精细化、规范化,高校财务报账工作广受诟病,师生员工怨声载道,“报账难”成为对财务部门报诉最多的问题,也成为制约高校财务管理发展的瓶颈。现阶段,如何优化财务报销流程、改善各方的协作关系,提升高校财务报账效率,将“放管服”政策落到实处,已经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高校报账难的成因与对策进行系统分析,对于解决高校报账难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校报账难;成因;对策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增加,高校资金量不断增大,国家对高校资金管理趋于精细化、规范化,对高校财政性资金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督,高校报账实务中广泛存在签字审批难、排队报账难、凭证审核难的现象。因此,分析高校“报账难”成因,以问题导向主动寻求解决方案就成为高校财务部门的当务之急。
1.高校财务报账难的成因分析
1.1外部监管、内部控制的加强
外部监管方面,各级政府加大了对高校经费使用的监管。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对高校财政性资金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督,各级政府对高校经费使用监管力度加大,对票据的真实性、合规性、合理性以及是否按经费预算进度执行的审核更为严格,加大了财务前台审核工作量。
内部控制方面,审批手续是加强高校内部控制的基本手段,也是财务报销流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现行高校财经管理制度规定,财务报销实行“一支笔”制度,由部门领导负责各部门的经费审批,超过其权限的经费由分管领导审批,大额经费需要财务处长、分管财务的校领导甚至校长签字。为了提升管理效率,还将部分财务管理权下放至各二级学院,由二级学院作为报销的第一个控制环节。如购买办公用品、实验耗材等除了需要履行政府采购程序外,还需要填制资产验收单,并由经办人、验收人及部门领导同时签字确认。科研、教学等专项经费除了项目负责人签字外还需要各归口单位领导签字,金额超过一定限额的还需校领导审批。加之各类经费的来源、种类不同,适用于各种不同的管理办法,签批权限各有不同,牵涉到不同的部门领导签字等诸多环节。特别是手续复杂的业务,报销人员奔走于各职能部门之间,而相关领导往往公务繁忙,报账人员要完成所有的签字或盖章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笔报销单经过层层审批,最终花费数天甚至数月的时间才能到财务审核报销阶段,报账审批时间长,此时一旦出现票据不规范、手续欠缺等情况导致财务审批无法通过,作为报销流程终点的财务部门,往往成为“报账难”触发点,造成财务人员与报销人员矛盾重重,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1.2项目预算周期短
高校报账难真正的根源是经费使用效率不高。首先高校预算周期短。以各种项目名义划拨的经费,其预算周期往往只有一年,而且不少预算周期为一年的经费,实际执行期可能只有三至五个月:前一年年底立项申请;第二年四五月份项目被批准;六月底拨款到位;剩下三五个月教师“凑发票”赶在经费收回前报销。尤其是每到临近年底、课题中期检查、结题,或者为了达到国库资金支付进度,报销成为全校的头等大事,大量老师、学生到财务处排队,这是报销拥挤的最直接原因,财务人员即使利用晚上和周末突击办理报销业务也难以解决报销难的问题。其次,高校运行时间的特殊性使经费报销业务存在周期性。开学初由于教学计划的安排,广大师生教学学习任务繁重,财务报销业务较少,容易在寒暑假前形成报销高峰期,特别是年末受国库关账、结余指标收回等多重因素叠加的影响,报销业务量剧增,造成报销的人员较多、报销单据过多、前台审核作业时间较长,报销人员排队等候时间过长,师生抱怨加剧,报销人员的不满情绪也直接影响前台人员的服务效率和质量。
1.3财务信息不对称
财务人员和报销人员对高校财经制度的熟悉程度直接决定了报销业务是否顺畅。在高校经费管理过程中,财务收支必须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各种规章制度,财务部门也会响应政府各项经费管理要求,出台规范性的制度文件,不断优化报销流程。一方面报账人员大部分不是财务出身,对这些规定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也极少关注网络平台公布的财务办事指南,对财经政策的了解不足,对经费使用规范性和财务报销流程不熟悉,造成大量信息不对称,导致频繁出现不能正确填写报销单据、经费使用超出许可范围或预算额度、票据使用不合规、票据粘贴不规范、领导审批权限不够等现象,造成一次性通过审核非常困难,报账需要多次来回往返。频繁“退单”既增加了前台财务人员审核和整理票据的工作量,影响了工作效率,也使得师生无法顺利完成报销,加剧了财务报账难的程度。另一方面随着财政监控力度的加大,财务处内部报销规则被不断调整,一些不成文的报销规定在不断修订和更新,而财务部门对这些规定的宣传力度不够,实际操作的规则变来变去,会造成报销者的无所适从,导致报账人员经常会因为票据不符合规定、报账程序有误等原因不能顺利完成报账手续。一些模棱两可的规定会导致财务人员的理解偏差,造成工作上的失误。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容易使报账人员产生不满情绪,从而与财务人员发生冲突和矛盾,最终使报账效率更低。
1.4业务量增加,一线财务人员压力巨大
在高校的部门考核中,财务部门的得分往往并不理想,这是因为财务报账具有较强的原则性和政策性,当因某些凭证不符合要求而退回时,会引发经办人员的不满,认为是财务人员的故意刁难。其次,岗位设置上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多数人认为一线财务人员的业务简单、岗位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工作清闲,但是高校教育经费逐年递增带来的经济业务数量大幅增长、办学经费来源渠道多样化、代管经费增加的现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财务工作量越来越大,监管越来越严格,经费报销项目变得繁多且复杂,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日益繁重,除了要对各项报账材料的合理性及合规性进行审核,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不熟悉相关规定的报账人员详细解释报账流程、报账要求等相关财务知识,而财务工作人员数量却没有随之增加,一线财务人员压力重重,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之下。此种压力也会造成报账工作效率的低下,难以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报账难问题因此更加凸显。
2.高校财务报账难的对策分析
财务报账分为票据整理、分类、粘贴、签批、审核、录入、复核、结算等多个流程,任何一个流程的不畅都会影响报销的效率,而能从根本上对经费报销流程产生影响的则是报账模式的选择。报账模式的选择是对报销流程的一种再造,最终决定报销流程的繁简。作为经费报销体系核心环节的报账流程,需要财务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现以黄冈师范学院财务报账为例,结合该校自身的技术条件、报销规定、报销业务量等因素,分析其相应的举措。
2.1构建“4+2+1”无等候报账模式
为进一步提高报账效率,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全面推行无等候报账模式,设置审核岗四人、制证岗两人、复核岗一人,审核岗临柜受理原始凭证,对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合规性、完整性、准确性进行审核,对审核通过的原始凭证,用专用票证夹夹好,移交给制证岗制证,对审核不通过的现场退还给经办人,并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工作。制证岗受理审核岗移交的原始凭证,上机填制、录入记账凭证,并对原始凭证进行清点整理和二次审核,对无预算、超预算、不合规的业务通知并退回经办人;与资金核算岗位联系,确定付款方式。复核岗重点复核会计科目、经济分类科目处理的准确性,支出项目的合规性、合理性、必要性,预算的符合性等,复核通过的凭证,移交给资金结算岗位办理付款手续。报账流程优化后,几乎杜绝了排长队现象,实现了六个工作日到账的承诺,报账效率大幅提高。
2.2构建“AB角”无死角协作模式
财务作为服务部门,其最终目标是提高效率。提高临柜财务人员素质是解决“报销难”最有效的措施,将业务熟练、能吃苦、服务意识强的财务人员安排在审核岗位,由他们直接承接前来报销的师生的原始凭证,并及时宣传、讲解与经费报销相关的业务知识,减少师生排队时间,提高报账效率。
(1)AB角工作制度
每一名职工在某个岗位担任A角,同时担任另一个岗位的B角,两人在工作中互为补充,互相协作,A角离岗前,交代好工作,B角代为行使其岗位职责,遇有急事或者重要工作时,AB角协同处理,有效避免空岗现象,培育协作氛围,提高报账效率。
(2)无现金支付系统
全力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网络化,财务报账改变传统的资金收付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电子支付手段,实现无现金支付,即所有的付款业务都通过无现金支付系统,将款项直接打卡。学校的教职工报账直接打到公务卡或者工资卡上,学生直接打到银行卡上,其他报账也通过这种方式打到指定的银行卡上,所有的付款业务都不再通过现金支付。既减轻了出纳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保障了资金的使用安全,不仅提高了财务报账效率,还降低了支票的遗失、过期等金融风险,保证资金安全。
2.3建立“点对点”无障碍沟通服务体系
为解决报账中的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建立定点联系院系制度,与教学学院“结对子”,建立一对一的沟通联系机制,财务处每名职工联系一个学院,负责相关财务知识的解释和答疑工作,深入联系学院现场办公、宣讲政策、指导报账业务,主动宣讲财务报销模式、报销流程、新的政策法规等,加强财经政策制度宣传解释力度,让教职工充分了解现有财务经费报销体系的运作,合理地节约师生往返财务处的时间,提高报账效率。积极收集“报账难”反馈信息,听取院系意见,进一步消除双方信息不对称,在保证经费合法合规使用的前提下,提升财务报账的工作效率,提高师生满意度。
财务报账流程繁琐是现阶段高校报账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基础环节做起,把财务报销流程规范成文本性的文件,清晰明了地列示出各项费用的报销操作过程、对应的报销标准及审批权限,按照人员经费报销、科研经费报销、专项经费报销等分别建立完整的财务报销制度、报销流程及注意事项,印制成册发放给教职工,并公布在校园网络平台上,以方便经费报销人查询。保证财务人员熟悉和掌握报销制度,也积极督促报销人员了解报销流程和单据的整理、粘贴,提高报销时的原始凭证等材料的准确性、规范性、程序性和完整性。
此外,财务处还积极改进服务手段,利用QQ、微信、短信等平台,提供银行到账等提醒服务,及时回复报账流程、发票咨询等相关问题,还会将近期报账的注意事项罗列出来,提醒报账的师生。在校园网上构建财务信息网上查询系统,这样不仅使报账经办人员少跑弯路,提高办事效率,而且校内各单位都能实时查询本单位经费的使用情况等信息。通过学校网站、宣传册在全校范围内普及财务业务知识,及时公告、宣传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和财税政策,对师生进行相关经费使用范围和要求、经费报销、科研经费使用报销要求、签批权限等知识的普及,从源头上避免经费的违规使用、票据粘贴的不规范和报销审批手续不全的情况,提高报销工作的一次性通过率。 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财务部门也要在网上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对报销人员的疑问、意见及建议积极给予回复,及时修订相关制度和方法,随时改正工作中的不足,使其更加科学合理,切实提高服务质量。
2.4建设数字化校园,实现业财融合
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建立财务信息一体化平台,财务部门在校园网平台积极普及财务知识,加大财务知识宣传力度,及时发布最新的财务法律法规、相关通知或办事指南等,及时更新与财务报账相关的各类信息,做到财务信息资源共享,保障报账信息畅通 。同时为方便师生查询,建设经费查询系统,如经办人员在业务办理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使用QQ、微信等交流互动平台,使报账准备工作不受办公地点和时间的制约,从而能够提高报账效率,实现从财务到业务的业财融合。通过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可以实现财务部门和学校其他部门的资源共享,避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将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由原有的事后监管和控制转向事前、事中进行控制,发挥高校财务管理的实时控制作用。
2.5加强人员业务培训,提升财务人员的整体业务能力
报账效率的提高离不开高水平的业务能力,坚持每周集中学习制度,建立会计业务专题讨论机制,一方面,当国家出台新的政策和法规时,及时组织财务人员进行学习,准确、全面地掌握新政策、新法规的各项规定及内涵,熟练利用会计方法对高校财务信息进行核算,学习和适应会计体制改革和会计方法变革的新形势,以适应高校财务报账工作的实际要求。另一方面,建立会商机制,定期召开核算工作会议,对报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难题和师生反映的意见、建议,及时汇总,研究解决, 统一报账方法模式,避免出现同一报销业务不同人处理口径不同的情况,交流工作经验与教训,不断提升财务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积极聘请银行、税务、审计等单位的专家来讲授工作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经常开展财务人员培训、考核,健全继续教育制度,促使财务人员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术能力,提高职业判断技能,从而促使财务报销审核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并鼓励他们参加职称考试、申报相关课题,开展理论结合实践方面的研究,拓展业务学习方法新途径,增强学习效果。
2.6进一步完善财务内部工作的激励机制
实行有效的绩效管理,制定可行的激励措施,促进财务报账效率的提高,积极关注财务人员的生存状态,重视财务人员的心理健康,制定有利于财务人员发展的队伍建设计划和职务、职称晋升机制,全面提高财务行业的形象和地位,以增强财务人员的职业自信心、荣誉感和危机意识。充分调动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为了切实缓解“报账难”,实现科研经费报销“放管服”,财务部门从创新报账模式、提升主动服务意识、借助网络信息化技术,降低信息不对称等方面对影响财务报销效率的因素进行优化,使财务报账效率大幅提高,基本杜绝年底水泄不通的排队场景,提升服务质量,增强师生满意度,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丘艳.信息化环境下高校财务报账流程优化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8年4期
[2]罗燕琴.对高校经费“报销难”的思考[J],财会月刊,2016年(17期)